close

共聚,不是101那種淺薄的「意象」。 唯有「共聚」才有人際間的故事。記憶回溯,是故事的層疊渲染。

城市發展,是否以【公共性】為核心價值,成果立判。

來了京都兩天多,天天一醒就開始走讀都市空間,直至睡意湧上,不覺疲累。

昨晚,一路從原廣司設計的京都車站,散了近40分鐘的步回到飯店,感受好深。

即使未來感十足現代車站,興建時飽授當地人抨擊悖離古都意象。建築實踐的永遠是更多富繞趣味的公共空間。在建築體內不同層次的留白、退讓。在在是創造讓來訪者、在地人「共聚」的場所。我説的是共聚,不是101那種淺薄的「意象」。 唯有「共聚」才有人際間的故事。記憶回溯,是故事的層疊渲染。

LED流水階梯、觀景台花園、俯瞰空橋。趕路的過程,更多的是「停」的場所。

  10303289_10153759582779129_1925456939147330329_n

::想想京站、阪急、板橋車站::

跟上世界趨勢固然重要,但是否面對真實問題,則是該停止國王新衣的操作方式。 在以謙卑摸索出的公共性之前,似乎再多外求的各自表述,只會讓我們的城市體驗更加碎裂。

離開車站,一整段40多分鐘的步行距離,到底是公部門的執行力跟民間的素養共造,讓京町屋的老房與謙遜的現代現築並置;第一個街廓後,幾無高過三層樓的房子。

這得歸功於在1973年時,京都市將全市設為高度限制地區,規定市中心商務地區建築高度不得超過45米(2008年又調整為31米)

即使是黃金地段,少的是破壞友善街道尺度的高樓。新建築,不喧囂的低限,再廉價的鋁門、格栅,也是一種跨時空傳承。

::想想車站周邊,必是蛋黄到不行的炒房區::

公、民力量放一邊。 回想建築教育。以「公共性」為基底的都市設計,向來不是主流。更多的是大筆麾毫的「照過來」設計。 市場,浮誇的是建商表裡不一的「拱大師」的地產手段。 各建築院校畢業設計充斥著拯救世界的假議題。

跟上世界趨勢固然重要,但是否面對真實問題,則是該停止國王新衣的操作方式。 在以謙卑摸索出的公共性之前,似乎再多外求的各自表述,只會讓我們的城市體驗更加碎裂。

走京都,想台灣。

  19530_10153762207594129_3242059100046651650_n

arrow
arrow

    黃金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