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在這裡我想來做一下民調,

有多少人知道那些在台北街頭,挺者腰桿,鮮少主動兜售,且用雙手當極富設計感雜誌展示架的弱勢族群,背後所代表的是甚麼?

4be7a34970dce.jpg  

...............................................................................................

一年多前,當我開始有較多的時間待在台北時,每每看到街頭上有人在兜售Big Issue時,總是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錯置。

為什麼這樣一本看似質感相當不錯的雜誌,會在街上由遊民販售。

因為這樣的懷疑, 甚至覺得這會不會是詐騙集團,從某處批來的書,以如要脅婦孺兜售面紙文具般的方式,牟利街上行人的憐憫。

算我無知吧! 後來才在一個受訪的機緣下,當我談到對台灣都市空間的期許時,天下的編輯朋友才跟我說這個關於Big Issue背後的故事。

好讚的一個 Social Enterprise (社會企業)的概念阿 ! 

這個緣起於英國倫敦, 秉著一個要讓遊民"a hand up, not a hand out..."(從伸出手到學會舉起手) 的信念,要讓這群弱勢團體藉由販售雜誌,建立自信, 並且從自力更生中重拾自尊。

但是,當這個概念被拓展到台北來時,是不是還有空間將原本的理念落實的更好?

.................................................................................................

每天從科技大樓站下捷運站時,總是可以看到一位半百的先生,

比上班族還準時地早早站在出口旁的花圃邊,把手邊各期的BIG ISSUE整齊排放,並以雙手端持著最新的出刊,日復一日......

終於有一天,我決定支持、也為了感受他完全迥異於其他在紅綠燈下用侵略性方式推銷原子筆、面紙的人,我走向了他

好是訝異他耐心地跟我說明每一期的不同,沒有半點推銷之意。

最後,我的購買,完全出於他對雜誌內容的了解,還有真誠的態度。

但是, 一天下來,他們辛苦地站了七、八個小時,能賣出多少本,對家庭的經濟又有多少的幫助?

在翻閱完我購買的那一期後,我似乎看到了一些問題:

首先,雜誌內容似乎跟這群弱勢族群的生活是有落差的,

由崇尚時尚的達人來寫專欄,對於原本應該喚起大家對社會底層問題的雜誌創辦初衷,是否有些抵觸?

結果少數販賣出去的雜誌, 是來慶賀菁英族群的lifestyle;

由求溫飽都有問題的人來散播如何過精緻生活的過程,是否有些諷刺?

其二,是剩餘的內容,也多在介紹他國社會軼事,對台灣則完全沒有著墨。

這兩個事實,都讓可能的讀者群小眾化也引不起共鳴。 

如果一樣的價錢,你可以買25/35或是ppaper,你可以得到更多新的資訊,為何要買Big Issue?

第三,是售價的問題。我們賣得比消費水平是台北三倍的倫敦還貴 (台北100元,倫敦兩英鎊,合台幣94元),高價門檻也讓它失去普及的目的。

我在想,如果最終的目的是要讓遊民能夠經濟自主,是否要讓銷售量更大量的增加?

 

那以下的方式是否可達成?

一、如果內容的社會意義也跟銷售量同等重要的話,那是否可以多寫寫更多如何以創意解決更多社會底層、問題的想法;而非風花雪月的設計師自戀。

二、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BIG ISSUE 背後的意義;就算目前不為內容,也算是為該理念慶賀。

三、乾脆拜託黎智英讓壹周刊也只讓遊民賣,憑它的普及率及銷售量,遊民們早已溫飽。

 

最後, 在以上建議尚未達成之前, 希望大家都可以多多去幫忙在你每天上班上學途中都會遇見的他們,

讓都已批來的雜誌,不再庫存,通通賣光光!   

 

//圖片來源:中國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金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