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參與了在台灣做設計案後第一個開標會議。 看到了一個傳統產業在轉型建立品牌過程中的矛盾。

 144462825  

在上個世代裡,我們的業主如同大多的製造商一般,透過經濟規模的極大化,讓低毛利的單一產品,也能夠創造豐厚的利潤。

 

看著身為供應商的利潤逐年降低,自去年開始,便延攬曾為國際頂級品牌操刀的服裝設計師及行銷人員,開始著手打造自己的獨立品牌。

 

我們的設計案,是該品牌在年初建立後的第一個品牌概念店。

 

在工程標單裡,為了確保每一項材料都有比價的機會,一個在該設計案具畫龍點睛效果的特殊建材差點夭折。 在設計裡,為創造空間中地面的鏡面效果,我們選擇了台灣僅有一家代理商的地面材質。

 

眼看過去曾帶領該企業叱吒一時總經理,眉頭深鎖問道: 「一定要用這個產品嗎?」「這樣只有一個代理商的產品,我們不就任廠商漫天喊價?!」管理部的其他員工附和著總經理的考量,努力說服著該新品牌幕後靈魂的設計部,讓他們點頭以較普遍的材質替換。

 

這是該企業過去賺大錢的不二法門---從供應端的各環節,無止盡地探求降低成本的可能性。

 

設計部的行銷、服裝設計人才,過去多曾在國際大品牌任職過,對於一個『僅因為不能比價就必須犧牲』材質的邏輯,各個面有菜色。

 

看著管理部與設計部的相互客套,但話語裡隱藏著無比的各自堅持。

 

身為該概念店設計團隊的我們,終於必須站出來緩頰。

 

乘著總經理欲求打造國際品牌的決心,我舉例說明,幾個國際品牌為了彰顯其在時尚界永遠的領航者的地位,在期旗艦店的設計上,常見的是獨一無二的建材開發與運用,如位於六本木的Prada旗艦店如放大鏡般不同曲面的玻璃結構牆等成了大家對該品牌空間的記憶點;或品牌翹楚的Apple Store,連其獨特的玻璃階梯,也成了該品牌眾多專利中的其中一項。

 prada_store_tokyo_jw200809 

(圖片來源:e-architect)

我們想證明的是,要打造一個品牌,在消費空間裡,必須讓消費者在經驗空間每個面向的同時,感受到因獨特性所創造出特殊的品牌價值。 而價值的呈現,不單單只是在產品本身,如同創造消費平台的空間,有更多的面向足以為品牌增添附加價值,讓品牌故事說得更深刻。

 

終於,那沒有比價空間的地面材質,以逆轉勝的姿態,成功留在下個月期將開幕的概念店裡。

 

在這裡,我們看到要成功打造一個品牌,需要的不只是延攬具天分的設計師,它更需要根植於企業DNA的思維轉型。


自我品牌,就商業角度而言,當然還是希望能創造更大的獲利空間,但,要成功,卻需要更大的決心。


眾多躍躍欲試,但卻習慣傳統獲利模式的製造商,你,準備好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金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