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以新事業創造不一樣的路,也讓原本不被看好的Location成為活化街廓的種子。

 

決定商業空間成敗的經典說法,對多數人來說是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似乎若能幸運地找一個屬性相同,且發展已相當穩定的街廓開店,事業就注定成功了一半。

但,在布魯克林,我看到更多的是小型商家,靜默地存在街角,在每天的不同時刻,提供鄰里居民相聚場所的同時,也凝聚社區向心力。 創業者以新事業創造不一樣的路,也讓原本不被看好的Location成為活化街廓的種子。

_MG_9800  

(攝影:林政億)

雖沒有絕對的俐落線條,但施工的精準度卻在充分發揮回收物料的本性及進行建構的過程裡,慢慢展現。

 

由素人建築師經營的餐飲空間,原本僅是剛成立不久的設計團隊發想的行銷小手段--希望客人在用餐之餘得以透過櫥窗看到該設計團隊獨特的設計過程。

 

原意是附屬的餐飲空間,竟意外大受歡迎,其獨特的設計風格現在更讓該設計團隊成為美國主題餐廳設計界的首選。 沒有專業學院訓練的包袱,反而成為其獨特的市場競爭優勢。

_MG_9787 

(攝影:林政億)

在Brooklyn 將畢生的夢想投入在「僅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店,主人就是品牌的個性店家,不勝枚舉。

過去六年,自從搬到布魯克林後,周末假日,便很少再進曼哈頓。 在這裡,每過一些日子,就有一個創業夢想家,要以他的小事業,跟大家分享他的生命故事。 相較於曼哈頓過度精緻的開發,似乎在原創性的開發上,總趕不及在對岸Brooklyn島上的驚人速度。

三年前,位於波倫丘(Boerum Hill) Hoyt Street跟Pacific Street的轉角上,開了一家極具工藝精神的餐廳。 從玻璃窗往內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從天花垂掉下來的鋼製水管。 走近一看,它竟然是各類生啤酒的出水管。

店內處處都是小驚奇,受過專業建築訓練的我,相信有學院設計訓練包袱的設計師較難做出這樣的設計。

店裡每樣構件,都是在施工中依著手邊有的回收材料,以雕塑的過程實驗出來的巧思。 雖沒有絕對的俐落線條,但施工的精準度卻在充分發揮回收物料的本性及進行建構的過程裡,慢慢展現。

 

設計與營建必須整合式執行,不讓設計只停留於紙上,透過實際施工上的know-how,啟發設計上的創意。

 

這些呈現工藝精神背後的靈魂,來自於Building on Bond的兩位創辦人Phil Morgan 及John Kole。 了解他們的經歷後,才恍然大悟屬於他們的故事,跟這家店的風格,渾然天成。

Phil曾旅居巴黎十五年,是一位專業的機械工程師。 在他手上蓋出來的主題餐廳不下十餘個;John是個專業的印染藝術家,也曾經到過浪漫的巴黎尋夢,做過Bartender、餐廳經理、街頭藝術家。 這兩個人,在巴黎的街頭相遇,惺惺相惜,決定一起回到紐約實現夢想。

回到美國後,他們成立了Design & Build (設計與建造公司),主張設計與營建必須整合式執行,不讓設計只停留於紙上,透過實際施工上的know-how,啟發設計上的創意。

Phil 跟John在紐約下東城為第一個業主興建一家知名的概念餐廳後,他們找到了布魯克林一個幽靜的角落為公司落腳。

兩人之一的設計主腦,John說:「我們想要將我們對設計的宣言透過這從North Carolina 回收來的學校玻璃木框牆呈現給來喝咖啡的顧客。」 「透過分隔木工坊與餐廳的櫥窗,顧客可以充分瞭解到我們如何將美國各地收集來的廢棄物,透過創意發想,以加工賦予它們新生命。」

_MG_9919  

(攝影:林政億)

沒想到原來只是要創造一個獨特的工作空間而加入的餐飲空間,竟然生意大好! 迫著辦公空間一直往後移,為了能騰出更多的用餐空間給客人,最後只剩下一個小房間。

直到六個月前John與Phil才將緊鄰的空間承租下來,重新打造更具規模的設計工作空間。

幫我敲定與John訪談的行政秘書是一個穿著50年代的藍底,白色小圓點裙裝的小姐Heather,她親切地招待著並要我把這當家:「Have Fun!!」。 這個位於餐廳隔壁的辦公空間,才更是精采。

 

在每一個細節上精準地反映他們所相信的創意哲學—從空間到家具,從菜單到工作室員工的穿衣美學。 這樣徹底執行的設計信念,是一種生活哲學的體現。是一種從雜誌圖片學設計的人無法參透的文化素養。

 

似乎之前希望透過櫥窗展示工作過程的想法,在此終於得以務實的落實。 我走入敞開的大門,踏上復古式的人型排列木地板,在一長條板凳上,看到一個個等待開發的小回收物件。

在最前端的是一片片回收來的舊教室桌版。 John興奮地拿著牆上掛的說明書跟我分享他們如何用創意讓不堪使用的桌板起死回生:「你看這個碎紙機,就是利用桌板的回收木做的!」「這張倚在牆上的的椅子!是利用穿插兩片桌板所製作出來的。」 「在鉛桶裡這一捲捲的,是過去自動鋼琴使用的琴譜紙捲,我還在想要拿來做甚麼…」

看著John如靈光乍現般的笑容,我相信他已看到了這個廢棄物可以被發揮的潛力;一個新的發明也已在他腦中發酵。

_MG_9898  

(攝影:林政億)

_MG_9896 

(攝影:林政億)

「來!這是我們的接待室,這天花上的燈具,是我們將過去工業用的日光燈罩加工;原本的日光燈管對我們而言視覺上太笨重,你看,我們將它換上四條窄燈管 是否工藝質感的精緻度就出來了呢?」 在接待室的左邊,原本該是隔開走道及接待室的實牆,在此變成了可以朝雙邊推拉的抽屜牆。

 

「Chinhua,你要我們的素描本嗎? 你要我們的鉛筆嗎? 紙袋呢?」不一會兒,整個紙袋已裝著滿滿的“品牌”紀念品。不如一般大企業,習慣性將logo到處印在跟自己文化不搭嘎的商品; John的設計團隊們,仔細地選著字型、紙質,就是為了在每一個細節上精準地反映他們所相信的創意哲學—從空間到家具,從菜單到工作室員工的穿衣美學。 這樣徹底執行的設計信念,是一種生活哲學的體現。是一種從雜誌圖片學設計的人無法學到的文化素養。

 

誠實面對手邊的材料,了解它們的特性,並將他們的特性發揮到極致,設計的獨特性就會浮現。 打造獨特城市,不也是一樣的道理?

 

對Building on Bond的認識,讓我想到建築大師路易斯康(Louis I. Kahn) 曾說的話。 他問:「磚阿,你想要成為甚麼?」

磚說:「我要成為一座拱。」

他說:「但是拱太貴了,我是否可以在你上面放上水泥門楣,比較便宜?」

磚說:「我還是喜歡成為拱。」

對我而言,這段康跟磚的對話反映著Building on Bond 呈現設計的精神:

誠實面對手邊的材料,了解它們的特性,並將他們的特性發揮到極致,設計的獨特性就會浮現。

 

打造獨特城市,不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同《創意城市》(Creative City)一書作者Charles Landry接受訪談時曾說:「台北需要的不是另一棟101,是軟實力」。 他提到,台北實無須跟其他開發中國家搶蓋高樓,我們所應該追求的是成為華人世界的「優質生活中心」。

當然興建有設計品質的建築是重要的,但是與其熱衷於興建更多的現代新穎建築,我們更應著力並強化我們在經濟起飛後的三、四十年來所累積的文化創新優勢,這些需時間累積的城市深度,是表象的現代摩天高樓群像在短時間學不來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金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